欢迎您的到来!今天是:

您现在的位置:​​​​网站首页 > 党建工作>文明建设

追梦的地质人 ——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东至项目组侧记

新闻来源:    新闻作者:    发布时间:2016-01-28 16:14:00     次浏览
安徽东至山岭,千山一碧,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。成立于1970年的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,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607团。组建45年来,该院的地质工作者披荆斩棘,风餐露宿,经受了种种考验,先后为...

  安徽东至山岭,千山一碧,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。

  成立于1970年的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,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607团。组建45年来,该院的地质工作者披荆斩棘,风餐露宿,经受了种种考验,先后为国家探明中型铀矿床2个,小型铀矿床3个,冶炼铀金属量几十余吨。尤其是在国务院《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》颁发后,该院坚持“以铀为主,综合找矿”的地质工作思路,发现东至县兆吉口大型铅锌矿,为安徽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作为亲历东至一线项目组成员更加倍感自豪,他们用智慧、艰辛、汗水和奉献圆了几代地质人的大矿梦。

  一、不畏艰辛,用“三光荣”精神坚持追梦路

  2005年,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取得了“东至杨老尖-龙门尖地区多金属矿预查”矿权。任务就是命令。院领导高度重视这来之不易的矿权,精心配置了全院最精干的人员组成东至项目组进行野外勘查。

 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。地质人始终传承并发扬“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,以艰苦奋斗为荣,以找矿立功为荣”和“特别能吃苦,特别能忍耐,特别能战斗,特别能奉献”的“三光荣”“四特别”精神。有着军人风范实干作风的范振祥就是这样一位杰出代表,这一年,他受命领军,带领项目组驻扎在东至项目现场。

  在一个和寻常一样的跑线途中,范振祥用他专业的眼光发现一个露头岩石与众不同,他如获至宝地敲下一块作为岩石样品,后经化验检测,该块样品的铅品位高达1 .2%。他这一锤,敲开了一座大型铅锌矿发现的通道!这看似一次偶然,其中确有着必然。

  地质人都知道,百倍千倍的耕耘也许只有一分收获。找矿,关键一个“找”字。如何找,野外实地踏勘是第一步。为了获得第一手真实地质资料,范正祥每天坚持带队在查区实地踏勘跑线,通过实地踏勘精准掌握查区内的地质构造、岩石类型、矿化规律等地质资料。

  不必说野外山林荆棘密布,不必说沟壑崎岖陡峭,不必说蛇虫咬伤的凶险,不必说远离家人的孤独,更不必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的艰辛,范正祥以一位老地质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常年穿行在山林里。在跑线中,他不仅细心观察设计线路上的地质情况,同时还时时以一双“地质眼”观察线路周围的地质构造、岩石类型,寻找一切不易发现的露头。只要有岩石露头出现,即使露头出现在极其险陡的位置,他都要攀爬过去,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一番,用地质锤认真地敲下一块。有好几次,差点被岩石缝里钻出来的毒蛇咬伤。7、8月份的山林密不透风,气温高达45℃,他从不顾蚊虫的叮咬,高温的炙烤,认认真真跑完整条线路,每次下山归来,他的手臂和衣服经常挂破,脸上却带着憨厚的笑容。当大伙问他乐呵啥时,他就会把背包里跑线时敲选的岩矿石样品拿出来,如数家珍般向大家介绍是在哪儿哪儿发现的,那份满足感使他早已忘记了一天的辛苦。

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在他的带领下,东至项目组个个精神抖擞,斗志昂扬,一个不输一个,每一位组员的事迹也是枚不胜举,可以说,东至项目组的每一天每一员都在诠释着地质“三光荣”和“四特别”精神。

  二、孜孜以求,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坚持追梦路

  2006年,老地质人范振祥敲下的一块岩矿石样,为在这一地段布置槽、钻探工程进行验证提供了依据,通过施工少量的槽、钻探工程,发现了较好铅锌矿体。预查项目结束后,经省厅专家研究论证,提出了对该区进行普查的建议。2008年,安徽省国土资源厅、安徽省财政厅将“东至铅锌矿普查项目”列入安徽省重点基金项目。同年,乐成生作为肯学肯钻的地质技术专业人才被派驻到东至项目。

 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,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。找矿是门技术活,尤其需要深厚扎实的专业地质知识和丰富的野外勘查经验。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一直是以从事找铀矿的专业队伍,可以说,当时极度缺乏多金属成矿理论积累和多金属野外勘查的经验方法,乐成生肩负重任。他来到驻地项目后,一边和项目组成员一起起早贪黑实地跑线踏勘,一边多方收集理论资料,一时间,他的床头、桌面堆满了多金属理论和找矿新方法的书籍。那段时间,白天跑野外晚上看书籍成为他生活的固定模式,那段时间,他心无旁骛,一头扎在工作里。在很短的时间里,他研读了《铅锌铜矿床理论》、《皖东南区域地质矿产评价》、《隐伏矿床寻找预测理论和方法》、《构造叠加晕找矿新方法》等等,通过自学摸索熟练掌握了CAD制图软件和Photoshop图像修改软件的应用。在向书籍学习的同时,他不忘向专家和其他找矿同行请教。省地矿局有很多老专家熟悉该区域的地质情况,只要有出差合肥的机会,乐成生就挤时间向老专家请教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11年,他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,做项目续作设计,设计报告经专家评审获得高度赞许,经施工,钻孔见矿率高达95%,当年新增储量10几万吨,2012年,他对项目进行第3次续作设计,钻孔见矿率高达90%,经探测新增储量近30万吨,2013年在提交储量报告中,至少需要半年时间编写的报告,因为省厅急需,他经过日夜奋战,短短32天提交了65000多字的大矿储量报告,该报告经省厅专家评审,一次性通过。在乐成生的影响下,东至项目学习氛围日趋浓厚。项目组成员经常坐在一起探讨研究,集思广益,在学习中思索,在思索中创新。东至杨老尖南侧良田草鞋树地区,如果用常规的找矿方法,钻孔布置应集中在化探异常浓集中心,乐成生和组员们在学习《化探异常前缘晕、近矿晕、尾矿晕异常理论》后,综合考虑整个区域的构造特征,打破常规,大胆设想,在前缘布置了ZK0-1孔,该孔在钻进至198米处,见到厚度达2米的块状铅锌矿体。每每回忆那一幕,项目成员喜不自禁!是啊,理论的创新换来了丰硕的回报,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让梦想成为现实!

  2011年,在该项目中型矿床地质报告专家评审时,我国著名地质学家、两院院士常印佛曾这样评价:“在大片碎屑岩发育的东至地区能够找到中型铅锌矿床很不容易,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,是一项跨世纪的成果,对皖西南地区的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”

  2013年,东至矿床储量增加至50余万吨,达到大型矿床规模。一座大型宝藏从沉睡的山谷中惊世亮相!结束了安徽皖南地区无大金属矿的历史,填补了安徽省东至断裂控矿案例的空白。该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厅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  三、勠力同心,用团队精神坚持追梦路

  团队精神体现战斗力。一个团队的每个成员凝心聚力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这个团队才能打硬仗、打胜仗。

  2013年-2015年东至项目异常繁忙。2013年,安徽省地矿局从全局工作考虑,调整东至项目工期提前2年。任务相当艰巨,但东至项目组没有一位成员退缩,他们迎难而上,毅然领命。

  这两年,东至项目组人员完全处于“白+黑”、“5+2” 工作模式,没有休息日,没有节假日,大家的心紧紧地凝聚在项目任务的完成上,为了赶进度,他们奉献出全部的私人时间,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。他们的事迹平凡却彰显着团队的力量。2014年,正值项目负责人乐成生女儿高考,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陪伴,过去,女儿一个月里还能见到爸爸一两次,现在一年也难见一两次。每当夜晚女儿打电话过来,乐工虽满怀歉疚,但仍鼓励女儿:“爸爸肩负的是一份重任,爸爸要干好工作,女儿要搞好学习,我们共同努力加油!”

  项目组徐康康已是二十八九的大小伙,还没处对象,家人、朋友张罗介绍好几个姑娘,都因为野外工作繁忙被他推掉了。妈妈打电话来责备他,他安慰妈妈说:“放心老妈,您儿子这么帅,迟一两年没关系,等这个项目结束,我一准回去完成任务!”

  野外人至罕见,资源有限,工作中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。项目组俞向东被大家誉为“小全能”,意思是样样活都能拿得起。俞向东言语不多,酷爱钻研电器修理,工地上哪里需要哪里上,随叫随到。物探组的测井仪罢工了,俞工提着工具箱,手到病除;地质组的电器坏了,俞工捣鼓几下,就能用了。俞向东为项目运转发挥着积极作用。

  东至项目从2005年组建到现在已走过10年,十年岁月,凝聚了老、中、青三代地质人的共同努力。让新人迅速成长独当一面的“传帮带”精神在东至项目演绎得分外分明。

  老地质人范振祥具有丰富的野外实地踏勘经验,对矿化蚀变、构造变化、岩石露头有独特的敏锐辨识力。现任项目负责乐成生初到项目组时,缺乏野外经验,老范二话不说,亲自带着乐工跑线,遇到地质现象,毫无保留地传授。在老范的悉心指导下,乐成生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直至项目负责人。

  随着地质事业的不断发展,东至项目组陆续进了不少大学生。对待年轻的技术人员,乐成生也像当年老范一样,手把手地传授。如今,在他的手下,人人是骨干,个个是能手。

  传帮带,其核心是对地质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勇于实现地质梦想的博大情怀,是了不起的团队精神体现。正是因为有了像范振祥、乐成生这样无私奉献、无怨无悔的一代一代地质人,地质梦想才能一次一次得以实现。

  一抹朝阳跃过山林,成绩已然过去。今天,东至项目人仍继续坚守岗位,不骄不躁,带着地质人的质朴、坚毅,迈着坚实的步伐,去实现下一个大矿梦!


事业单位.png

版权所有: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 技术支持:辰光网络 皖ICP备2021011382号-2  皖公网安备34020302000149号

地址: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漳河路8号核工大厦 联系电话:0553-5672721 传真:0553-5672710

辰光云统计平台